五年级弘扬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专题征文

进修社 人气:2.75W

工匠精神是精雕细琢、钻研专注的品质,是摒弃浮躁、不忘初心的情怀,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信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五年级弘扬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专题征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弘扬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专题征文

五年级弘扬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专题征文一

读了本报7月16日刊登的陈小城先生的《重塑"工匠精神》",觉得深受启发,亦想一吐为快。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但是,纵观当今世界,一年出版百篇著作的大有人在,半年打造某某名城的比比皆是,更有百日桥、十天房等。这些问题不禁让人想起过去"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时代"的闹剧。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工匠精神是对科学精神的回归,是对浮夸、浮躁风气的当头棒喝。马克思告诉我们,"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在陡峭的山路上不畏劳苦、奋力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我国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一,但引用率却只有千分之几。曹雪芹一生就写了一本《红楼梦》,却能传诵千古。何解?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有浮夸的风气,我国不是没有工匠,说起工匠,我国的工匠也不在少数。

世人皆知赵州桥,它由隋朝匠师李春设计建造,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经历过无数次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以及八次地震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我国古代出色的建筑家、土木工匠们的祖师鲁班。当今土木匠们用的手工工具,都是他发明的。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

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工匠,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我们更应以工匠前辈们为榜样,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

再者,我们放眼世界,来看看德国的制造业。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欧洲各国经济哀鸿遍野,唯有德国一家风景独好,成为欧元区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针".为何"德国模式"能够胜出?究其根本,除了德国完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和严格的金融监管外,牛气十足的制造业是其抵御欧债危机的铜墙铁壁。无论是帐篷、钟表、桥梁,还是汽车、火车、轮船,"德国制造"处处蕴含工匠的精益求精之处,让产品大致具备了五个基本特征: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

由此可见,"德国制造"的光环并非与生俱来,"德国制造"之所以强大,与德国政府的"工匠战略"密不可分。正是有了政府政策的支持,促进了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保障了德国的'大量就业,使德国形成了庞大的社会中产阶层,有效缩小了贫富差距,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吝惜地说,"德国工匠"们的努力帮助国家很好地抵御了欧债危机。

回归当下,工匠精神对现实社会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工匠精神,能唤醒民众,注重从小事做起,踏石有印、抓铁有痕,形成讲实效、务实不浮夸的社会氛围。即使在平凡的岗位,只要有工匠精神的存在,也一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在当今这样一个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这种完全不惜时间与精力,也一定要把工作做好做专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实为难得,应予弘扬。

五年级弘扬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专题征文二

恩格斯曾经说:“工具的使用是人脱离动物界的第一步,劳动使人真正成为人。”由此可见,“工匠精神”打从人之为人之时,就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了。韩非子《五蠹》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因代表当时的先进生产力,而得以“王天下”。再往后,有《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老夫子以之譬喻君子修身养德。哲学家庄子也爱拿工匠说事,“运斤成风”和“庖丁解牛”的故事至今妇孺皆知。

可见,“工匠精神”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止于形而下的探讨。它一面改造和丰富着人类文明的样貌,一面也激起人们对万物至理的飞扬想象。

时移境迁,“工匠精神”的含义也在悄然演变。工业革命以后,大工业生产的兴起给“工匠精神”注入了大规模与标准化的时代内涵;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则将神圣的劳工权力赋予其中。马克思就曾宣称,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于是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首次以劳动之名而获无上荣光。就连马克思本人,为写就巨著《资本论》亦笔耕不辍40年,算得上是“工匠精神”的时代楷模之一了。

然而在互联网经济兴起之初,“工匠精神”一度显得有些落伍。反而甚嚣尘上的,是利用互联网整合资源、投机套利的成功学。君不见,多有文坛新秀,识字不多却不惮炮制巨著吸粉;也不乏影坛老手,故事未成便草草弄出大片圈钱;至于舞台上下,生搬硬凑,逢迎拍马更不在少数。“资本熏得游人醉,直把市场作赌场。”人心浮躁、万众攒动之际,谁能料到“工匠精神”的种子却能暗中萌芽,逆势生长?的确,膨胀的文化市场终将冷却定型,竞争的浪潮也会去粗存精。正如日本管理大家大前研一所言,“唯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兼备的专家,才能在全球化经济社会站稳脚跟”。如此一来,“工匠精神”作为生存竞争的决胜利器,将注定成为新时代的关键脚注。

“工匠精神”首先意味着精益求精,反映到文化上,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古人常以“匠心”喻“文心”。比如刘向《别录》就说“驺奭脩衍之文,饰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此外,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以精细化为特征的“工匠精神”正在成为文化创造的主流。文艺创作自不待言。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业已点明,“有了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打造出来”,这何尝不是“工匠精神”与“文艺精品”的血肉关联呢?由此再延伸到民间的各行各业,都可作如是观。自媒体红人罗振宇就用“死磕”来定义互联网时代的工匠精神——换句话说,即是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

除此之外,“工匠精神”还意味着在生活深处的浸泡与淬炼。大凡能工巧匠,无不出自坊间。天长日久的锤炼,与生活细节处的琢磨,往往是精熟技艺必不可少的条件。文化创造也是如此。脱离大众的闭门造车,多因缺乏生活的血色而倍显苍白。走马观花地体验生活,也缺乏真正的体悟而空洞无味。“接地气”说了百遍千遍,归根结底,还是要像工匠那样扑下身子,沉下心去,反复敲打,在生活的启示中寻获文化与艺术的馈赠。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蕴含了对于“工匠精神”以及生活本身最朴素的敬仰。从“玉不琢,不成器”到“人不学,不知道”,“工匠精神”也走过了从物质到精神的漫漫长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返本开新,守之以恒,对于正在开疆拓土、万马奔腾的文化领域而言,也许是最好的定心丸。

五年级弘扬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专题征文三

在喧嚣的时代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黑夜里默默打磨自己的工具,白天在自己的岗位上辛苦劳作。他们决不让次品流出自己的手。他们是胡双钱,是王津,是孟剑锋,更是许多默默无闻的人。他们都具有着宝贵的工匠精神。

对于不同的人,“工匠精神”有着不同的定义。凋零与倒闭,媒体人的转型与出走,然而留下的人都明白,他们坚守的“工匠精神“始终未变。无论是百年前的《申报》创始人史量才,还是今天的媒体人程益中,媒体工作者的工匠精神都是对真相与自由的不懈追求,是为弱势群体坚守,为大众利益代言,为社会公平守望。他们的工匠精神是报道真相,不让扭曲事实的新闻报道流于世;是呼唤正义与自由,让社会更加美好;是媒体人能坚守住自己的工匠精神。那么,“标题党”将不会出现,虚假新闻也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个企业格局不断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一些传统企业,诺基亚、摩托罗拉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苹果、淘宝。然而,无论企业家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如何改变,他们的工匠精神却始终不变,就是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君不见老干妈董事长陶华碧,钻研数十年职位做最好辣酱;君不见格力总裁董明珠,降低广告投入,大力改善产品质量,反观某些企业家,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不惜以降低产品质量为代价,他们是去了自己的工匠精神,等待他们的是牢狱之灾。

对于不同行业的人,工匠精神有不同的意义,但归根结底,都是承担起责任,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

若是政治家能勿失“工匠精神”,那么贪官污吏将会绝迹,更好的制度与体质将会出现;若是企业家能勿失自己的“工匠精神”那么苏丹红指挥使字典里的名词;若是人人都能勿失自己的“工匠精神”,那么“无害”的社会将会出现。

不要认为自己的力量太过渺小,人人都是不可被屏蔽的存在。若每个人都能勿失工匠精神,泱泱中华大地会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