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中说课稿集合5篇

进修社 人气:3.09W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高中说课稿集合5篇

高中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美术欣赏课本中第二章中国绘画艺术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绘画”之《洛神赋图》。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中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既要利于学生一般职业技能的培养,又要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美术欣赏》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教材,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净化他们的灵魂,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非凡的。

前一章节介绍的是远古到秦汉绘画,以人物画的发展作为教学重点;而后面一个学时内容是山水画的兴起—展子虔之《游春图》。本课内容为魏晋时期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图》赏析,在教学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受“魏晋风度”的影响,改变了人物品藻的视角和价值准则,不像汉代那样重人物的外在功业、经学造诣,而重于人物内在精神和溢发于表的风度。顾恺之的美学思想和绘画风格与此时人物品藻之风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秦汉时期的绘画没有真正独立的山水画,山水多作为人物画背景而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形象由背景转变为主体,以独立画种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画坛。以顾恺之为代表的这个时期的画家们为山水画的形成,付出了重大的功绩。

欣赏课以“听、看”为主,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展开教学,营造一种较为轻松和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于接受艺术的熏陶,发觉自身对美的需求。

2.学情分析:

说课对象为中职类高一年级室内装饰专业学生。中职类学生学习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知识储备不足且结构单一。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根据学生的特点筛选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实施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及时根据学生课堂反馈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措施。

3.教材的处理:

⑴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将复杂的专业概念和理论简单化、实用化,易于掌握。情感设定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做的“以人为本”。

⑵教学中所引观点和论据要有严密的科学性。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洛神赋图》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及作品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在我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顾恺之人物画的艺术特点并掌握一定的欣赏方法。

3、情感目标:学生感受艺术之美,通过优美的画卷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感受博大精深的国学思想,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

5.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洛神赋图》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

难点: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6、教学准备:

欣赏课件、图片展示、多媒体教学。

二、说教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作品,不断地采用欣赏——设问———讨论——启发——回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说学法:

1、自主性探究法:课前提出目标,由学生通过网络、书刊等信息来源渠道查阅资料,储备知识、预习课程。

2、讨论法。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复习旧知(时间2分钟)

通过复习上课时内容《马王堆一号墓帛画》,让学生们回顾魏晋以前人物画的风格。为对比前后两个时期(战国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风的转变奠定伏笔。

环节二:创设意境,导入新课(时间8分钟)

《洛神赋图》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画卷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通过故事导入是本节课的亮点。教师播放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整理并讲述画面上表现的故事情节。

这个环节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并通过故事情节获得一定的背景知识。

故事展开,《洛神赋图》全画可以分为七段:

第一段:初临洛水;

右侧,曹植一行由京师洛阳到山东。走了一天,当太阳将要下山时,主仆在洛水边小憩。

第二段:洛神初现;

正当曹植一行休息时,朦胧中仿佛看到了洛神宓妃的身影。洛神穿着华丽的薄纱罗衣,高高的发髻,细长的脖子,白嫩的肌肤,欲语的双眸,真是漂亮极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再看看周围的景象,水面在浮动,红日在升起,惊鸿在双飞,游龙在腾空。洛神的身姿愈发娇艳了。

第三段:神人对晤 ;

曹植坐在座榻上与洛神见面,他们含情脉脉,若即若离,那一丝情柔,似有还无。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刻!空气中的风停息了,河里的波平静了。各路神仙都来助兴。击鼓的神仙叫冯夷,唱歌的神仙叫女娲。文鱼上岸准备驾车。但是曹植无法高兴,因为洛神的话太伤人了。那洛神轻启朱唇,说:“神人阻隔,无法弥补;青春年华,转瞬即逝;欢乐聚会,弹指一挥。命运是无法改变的。”

第四段:离别时刻;

与洛神的欢聚很快就结束了。洛神坐着六龙驾的云车驾向了洛水。在车的左右有鲸鱼和鲵鱼护驾,后面有水族怪物送行。云车异常的华丽,华盖高耸车上,彩带飘舞。六龙驾车而去,波涛汹涌。那洛神回头顾盼。恋恋不舍。曹植望着飞逝而去的洛神,无限的惆怅苦闷。

第五段:心灰意冷;

洛神已经走远了,看不见了。但是,曹植一时反应不过来,神情呆滞。仍然枯坐在那里,两只蜡烛还在燃烧,曹植一丝未动。

第六段:驾舟追赶;

左侧,曹植终于清醒过来,急忙命人驾轻舟,逆流而上,追赶洛神。船夫用力划桨,曹植坐在船头,心急如焚。大浪翻滚,更能表达曹植的心情。

第七段:走马上任。

在曹植与洛神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万般的无奈,只好乘车赴任。画面驷马疾驰,四骑护驾,奔腾而去。曹植仍然心存侥幸,回头顾盼,期望洛神的出现。

需要学生掌握的背景资料:

⑴《洛神赋图》的男主人翁—曹植:曹植 (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也是《洛神赋》的作者。《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

⑵《洛神赋图》的女主人翁—洛神:

甄氏,《洛神赋》文中的女主角;也是《洛神赋图》中那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踏着碧波,盈盈而来的洛水女神。甄洛,字嫦娥(182或183 - 221),别称甄宓,庙号文昭甄皇后。

在本环节结束后,学生要能对《洛神赋图》中所表述的故事内容有个大概的认识,并能结合故事内容去挖掘画面中的艺术表现方式。

环节三:知识学习(时间20分钟)

一、自主学习:

结束欣赏活动后,对学生提出:“画面上有哪些部分表现的很精彩?为什么画家会这样画?有什么目的?”学生经过讨论后说出他们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自主的发掘画卷中的精彩之处,为进入知识讲解环节做铺垫。

二、讲授知识

教师讲授知识点,例举画面中的实例。

知识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⑴“高古游丝描”的运用:

图中有大量的对于云和水的写照。画家笔下不同的水势、水态、水性千变万化的组合,使这种种波涛律动的江浪之美又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流连烘托成一体,影响着画中气氛,将画家的情绪传染给观者,使观者一同受到感染,可谓高明之笔。

本知识点的安排着重使学生对画卷使用的笔法有一定了解,并能说出使用这些笔法是为了烘托画面、营造气氛。

⑵画家的奇思妙想:

画卷中的神仙和奇禽异兽,这些神兽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完全是画家凭想象将多种动物的特征融合成一体而画出的视觉形象。这种高古的绘画技法,烘托出了画面的热闹,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和神秘感。

本知识点重点是“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者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创造美。

⑶“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人物面部的刻画对传神十分总要,而面部的传神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是眼睛的刻画。写行事手段,传神是目的,通过对客体的外在形体的描写进而把握内在的精神实质。

本知识点在于使学生了解顾恺之的艺术特点,以及影响其艺术表现形式的思想“魏晋风度”。

⑷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绘画没有真正独立的山水画,山水多作为人物画背景而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形象由背景转变为主体,以独立画种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画坛。在《洛神赋图》中画家表现山水的技法: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知识点重在使学生了解本画卷对山水画兴起的影响,为后面山水画学习做铺垫。

⑸画家介绍:

顾恺之(约344年—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提出“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烈女图》。

本知识点让学生全面了解顾恺之这位伟大的画家,并对他其它的画作有一定了解。

环节四:知识延伸(时间5分钟)

《洛神赋图》对山水画兴起的作用。

本环节设定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洛神赋图》对山水画兴起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的;从另一个方面也了解到《洛神赋图》在我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环节五:结束课堂(时间7分钟)

欣赏结束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展开综合评述。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说说通过学习后,对《洛神赋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的看法,起了怎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使他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系统化。

环节六:小结(时间3分钟)

师生共同总结本堂欣赏的内涵和价值。

本环节重在知识总结,并提出下节课时内容。

课堂反思:

①教学内容要深入浅出,贴近学生,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层层推进。

②动静结合,让学生参与课堂,由学生展开故事。

③引导学生能发现自我美的需求,才能达到审美的最终目的。

板书设计:略

高中说课稿 篇2

一、指导思想:依据尊重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通过不同难度栏架的设置,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找到练习的起点。结合分层递进的方式,使学生掌握连续跨过3~5个低栏练习的同时,建立起自信。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二、学情分析:1、跨栏跑单元教学预计6~7次课,本次课为第4次课。通过前几次课学习,2/3的同学能较顺利地完成跨栏步和起跑跨过第一栏。针对学生完成动作的不同情况,在自选练习起点掌握连续跨过3~5个低栏练习的基础上,采取分层递进组织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材内容:连续跨过3~5个低栏 教学重点:跨栏步 教学难点:栏间跑节奏

四、教学目标:在前几节课学习的基础上,采取栏架不同难度的设置,通过多种诱导练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栏间跑的节奏、顺利完成50米跨栏跑。具体目标为:

1、在跨栏跑学习过程中,能说出并运用跨栏步和栏间跑的知识要点。建立完整技术概念;

2、结合栏架不同难度的设置,使75%~85%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栏间跑的节奏。

3、在掌握连续跨过3~5个低栏动作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自信,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不断向新的目标挑战的优良品质。

五、教学程序:

1、队形队列与准备活动:

⑴队形队列:将学生分成四组,跑步——立定练习。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⑵准备活动:将学生分成四组,小组长带领各组自编徒手操6~8节、柔韧性练习、诱导与模仿练习等。为跨栏跑的学习做好准备。

2、技能学练:

学法:

⑴采用起跨腿、摆动腿、过栏角以及慢跑过3~5个低栏练习,复习改进跨栏步动作;

⑵通过起跑至第一栏以及跨过3~5个低栏,结合标记,使学生初步掌握起跑至第一栏与栏间跑结合动作。

组织:

⑶在栏架不同难度的A、B、C、D练习区,找到自己的练习起点,采用分层递进的方式,逐步掌握跨过3~5个低栏的技术。

教法:

⑷以小组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采用互教互学交流的方法,掌握与改进连续跨过3~5个低栏动作技术上的不足。

⑸结合各组掌握技术较好的学生示范。教师点评分析出动作的改进意见,达到共同完成本课预订的目标。

⑹在跨栏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寻找与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勇敢顽强、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等优良品质的教育。

3、放松整理与讲评:

⑴放松整理:学生放松走成圆形,在教师语言提示下,采用肌肉放松与心理暗示调节情绪的方法,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⑵总结本课的学习情况,点评技术要点,布置课外作业,与学生一起清整场地器材。

六、本课特点:本课试图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结合学生练习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通过不同难度栏架的设置,建立A、B、C、D组递进的方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不断的获取知识与提高技能的需求,不断地寻找与把握时机,使学生在掌握连续跨过3~5个低栏练习的同时,建立起自信。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七、效果预计:

75%~85%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栏间跑的节奏。在掌握连续跨过3~5个低栏动作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自信,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优良品质。

练习密度预计: 30%--35% 生理负荷预计: 135—145次/分

八、对于跨栏跑教材、教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

高中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及本课

《蜀相》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诗歌部分,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主旨和写作技巧上,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的作品,内容上由写景和评论两部分组成,以写景时的心里活动(追寻、凭吊)为线索开启出后两联蜀相诸葛亮的精当评论,因此针对这首诗来讲,我本节课将赏析的重点放在了前两句上,尤其是写景的颔联。

《蜀相》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意在通过本课的学习巩固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杜甫身上那种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同时提高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关于古代诗歌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鉴于本课的教学重点以及高二学生已经在必修教材的学习过程中积淀了一定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和能力:①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②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作技巧。(这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生成帮助比较大。)

教学难点:突破“炼字”题型。(学生把握考题类型,以及答题思路的形成有针对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情境:

阅读相关文本,体会诸葛亮“鞠躬尽瘁”“星殒五丈原”的形象,感受诸葛亮这样一位贤相的高尚情操。

二、情景导入:

ppt展示卧龙岗景区对联。导入杜甫的《蜀相》。(吸引学生的兴趣)

三、走进诗歌

(1)、诵读《蜀相》,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多读,要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②可以采取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等方式,让学生都能够开口大声读。

(2)、品味语言,探究问题。

合作探究一:

总体把握诗歌的写作思路。

首联:寻找祠堂

(起)

颔联:祠中之景

(承)

颈联:诸葛功绩

(转)

尾联:壮志未酬

(合)。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多种答案都可以。

寻访祠堂——祠堂春色——丞相功业——壮志未酬

明确:叙事——描写——议论——抒情

合作探究二:品味写景的语言。

1.哪些诗句写的.最具美感?

明确:颔联。

2、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3.赏析颔联?有什么效果?(补充式,多鼓励!)

明确:“自”和“空”。反衬写法,再美的“碧草春色”,再动听的“黄鹂好音”,只因一个“自”一个“空”,就显得美景虚设,无人问津之感。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4.用一句话把此句的美景描绘出来?

分析得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小结: 分析“炼字”题的答法。ppt展示。

四、迁移训练

五、课后作业

1、背诵

2、掌握炼字方法,并将其使用在此类考试题型中。

六、课堂结束语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情境教学法:出示关于诸葛亮的对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杜甫所要表达的感情。

3、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探究诗歌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情感。

4、比较阅读法: 将《蜀相》的第二句变“自”为“尽”,变“空”为“皆”进行比较鉴赏。

(四)、说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即课前诵读诗歌,参照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和写作思路,这样有利于顺利过渡到重难点;课上合作探究分若干个小组,分别探究诗歌语言、思想情感、以及比较鉴赏,这样能提升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板书设计)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起) 以乐景衬哀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承)—寓情于景—寂寞伤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转)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合)

高中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内容是第二单元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中的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与消费”的相关内容,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这一课是继上一单元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问题,通过分析消费与生产的关系问题,巧妙地把消费过渡到生产。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第二框的内容为第七课第二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

(二)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本框题的逻辑结构:由上一单元的消费问题引出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对消费具有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由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引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内容,帮助同学们认识到生产在经济生活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刻认识到我国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下一课介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之间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准确认识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培养正确认识我国当前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洞察力,以及如何分析和解决我国现阶段的经济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念。能够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学生只有正确把握这对关系,才能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基本问题。

难点: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间的关系

确立理由:学生对于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在概念上,并不是很清楚,甚至很抽象,于是四个环节间的关系更是难以把握,尤其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因此把这一内容作为本框题的教学难点。

(五)教材的处理

① 根据本课的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点,培养阅读的能力。

②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展示跟内容有关的材料,并坚持一材料多用的原则。这样既直观,又能体现例子的典型性和精练性。

③有选择性地利用书中的几个探究。由学生自主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并联系已学的知识,提炼观点,这有利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懂得知识迁移,使教学更具启发性。

④使用传统教学来分析相关的重难点,这样能够弥补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提高上课的效率。

二、教学方法:

这一课的有关内容,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本已经有所表述,高一学生对于这一知识其实并不感觉陌生。但是,高一学生对的判断、分析还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和较为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针对本框的特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方法:

1.讨论教学法。

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开展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案例分析法

理由: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并且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3.多媒体演示法

理由:利用多媒体展现大量图文及视频资料,能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三、学法指导:

1.探究性学习法。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愿学、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小组分工合作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2.案例分析法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教学流程

I. 导入新课(2-3分钟)

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商品和服务的图片让学生分类说明,并引出话题:人们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从何而来?经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得出结论:商品和服务必须通过生产创造出来。

设计说明:让学生能够巩固已学的消费类型的知识;初步懂得消费不是由主观决定,而是由客观物质状况决定。做到“温故而知新”。

II. 讲授新课(35分钟)

1.教学任务一——生产决定消费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课本29页漫画“今非昔比”,然后设问,并请同学讨论:

1、坐拥江山和美人的皇帝为何坐不上汽车,打不了电话?(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马车,现在普通人却能坐上飞机,说明什么问题?(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汽车比马车快得多,高档的多,说明了什么?这种变化得意于什么?(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假如没有电脑的出现。人们会不会有上网的冲动?这说明了什么?(为得出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教师总结: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设计说明:通过漫画的讨论分析及几组相关问题的解决,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得正确结论,掌握“生产决定消费”的观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2.教学任务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书本29页探究活动2的文字材料,并讨论分析“消费对生产有什么影响”?教师也参与学生的讨论分析,共同得出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举身边的例子来说明这个“为什么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教师对这些例子进行点评,并总结: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2、消费对生产起着导向的作用。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举例本县的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设计说明:通过对文字材料的分析,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分析案例,通过学生的举例,教师的点评,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身边的实际出发更加深刻地理解、掌握“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的观点,也突显出教材的精神,贴近生活,再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教学任务三——社会再生产

用多媒体展示问题:从整个社会来看是否生产出的产品一次性提供给人们消费,这个过程就简单的地停止呢?让学生进行阅读讨论分析思考,从而引出话题“社会再生产”的概念及其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并对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重点指出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性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并用多媒体把这四者的关系展示出来。

设计说明:设计这个问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图示,可以将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记忆深刻。

4.实施教学任务四——大力发展生产力

正因为生产的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让学生们阅读思考书本30页的资料,以及多媒体中展示的我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经济的比较,让几个同学对比谈谈感受和变化,然后引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设计说明: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懂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分析能力。

5、课堂小结(2-3分钟)

高中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本框在本课中的地位:本框是第七课第一节的内容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一框在第七课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本框的内容既是对前课《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及特点》内容的拓展延伸,说启下是因为本框内容是学好后一节《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学好本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商品服务市场基础性地位的认识,同时为学好下节的内容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本框在经济常识中的地位:本课的内容涉及经济活动环节中的交换和消费环节,市场交易处于经济活动的交换环节,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则对整个经济活动都将产生影响,本框内容的学习,将帮助学生认识遵循市场交易原则对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的意义,进而认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三)、本框的内在结构:本框在内容上条理比较清晰,教材主要按“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的,既讲了三个问题:市场交易原则的作用、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遵循市场交易原则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1、教学重点: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作用和违反市场交易原则的危害。确立依据是

①这些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是教材与生活的链结点,具有现实意义,这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②这也是由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决定的

2、教学难点:坚持市场交易原则的意义。确立依据本知识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遵循市场交易原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市场经济不完善带来的结果以及该如何完善,对高一学生来讲怎样从身边的经济现象中抽象概括出其内在本质有点困难。

(五)、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及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1、识记方面: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和作用;

2、能力方面:学生辨证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价值观目标:

(1)通过具体的事例渗透市场道德观,如正当竞争诚实信用、职业道德建设等。

(2)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需要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相结合学习中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3)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学生知识水平及认知特点。

二、说教法:

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学直观性原则和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等要求,根据学生学习和思维规律和课本内容,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所以考虑采用以下方法:

1、案例分析法:思想政治课是正面明理的课程,而现实社会中有反有正,与其一味强调正面教育还不如让学生在正反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也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表演法:根据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为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采用表演小品的手段,活跃气氛,增强视听效果,调动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3、投影、漫画展示法:投影和漫画有着生动形象的表现能力,运用该方法可揭示、讽刺一些违反市场交易原则的现象和行为。

4、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各市场交易原则的异同,抓住特点,把握联系。

三、说学法:

美国著名作家爱墨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学法上,主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独立地学习和创造。针对此我设计以下的学法指导:

1、分析归纳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让学生概括出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性。

2、讨论法在本课违背市场交易原则的行为和危害教学中,宜采用讨论法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3、知识迁移法该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原理,分析社会现象,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京同仁堂的历史和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导致破产的两个案例作为导入。针对案例设置两个问题:

(1)为什么同仁堂,经历了三百年的风雨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金字招牌仍不腿色呢?

(2)南京冠生园同样是个老字号,用陈馅做月饼是什么行为?有什么危害?

用正反案例的强烈对比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激起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两个问题,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一个重要的原因看其是否遵守市场交易原则。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回顾了经济常识有关内容也初步认识了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性。同时也过渡到下个教学环节什么是市场交易原则?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