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保障如何缩小收入差距?

进修社 人气:4.2K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国社会保障如何缩小收入差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社会保障如何缩小收入差距?

社会保障如何缩小收入差距

在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转型中,作为社会“安全阀”和收入分配“调节器”的社会保障应发挥独特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但收入分配差距却不断拉大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73,明显超过联合国设定的0.4的国际警戒线。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企业收入所占比重较高,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较低且持续下降以及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等。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社会保障作为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手段之一,其灵魂在于“抽肥补瘦”和“扶弱济贫”,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工具之一。在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转型中,作为社会“安全阀”和收入分配“调节器”的社会保障,理应发挥独特作用。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大致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三部分。社会救助基金和社会福利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资金、社会集团和个人的捐赠等。此类社会保障的给付是向低收入者或最困难群体倾斜,受助者不需承担任何缴费义务,只要是陷入贫困或困境就可以获得救助。所以,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最为直接。社会保险基金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等保险金的给付虽然要以缴费为前提,但与劳动贡献并没有严格的对等关系,以至于可能会出现多交费少受益,或少交费多受益,甚至不交费也受益的情况。所以,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险制度有着明显的调节收入分配与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但该制度由于是按人群设计,类型众多,如果一些项目之间的待遇差距和基金积累型制度比重都过大,就会对收入分配产生“劫贫济富”的逆调节。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但该体系还不完善,其收入再分配功能的发挥还有待提高。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更加公平与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以,我国应根据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措施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以促进收入的合理分配。

首先,政府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责任主体应努力改进其管理和服务。在当代中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促使社会保障制度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这表现为政府的立法推动、财政支持、管理监督以及从相互协调的角度在国家层面对与民生相关的各种制度进行顶层设计等。其中,应逐步提高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为实现全覆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经济支撑。2013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约为10.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30%至50%的比例,也低于一些中等收入国家20%的比例;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2.5%,也远低于发达国家20%至30%的水平,这就限制了其收入再分配功能的发挥。目前我国应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并调整和优化财政投入结构,重点向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的农村地区和城乡的贫困人口倾斜。政府还应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预算,并提高其透明度和实现制度化,努力提高社保资金的运行效率和实现其保值增值。

其次,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实现社会保障向适度普惠型的转变。到2012年,我国已开创性地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障的制度全覆盖。但制度全覆盖不等于实际全覆盖。在城镇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如一些非公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个体经营者、灵活就业者、农民工以及被征地的农民等。这些群体都是失业风险比较高的非正规部门的劳动者,也是最应予以保障的对象。在农村,还有不少农民因收入水平低而无法缴纳规定的社会保险费用。另外,目前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率也比较低。社会保险覆盖面的有限性极大削弱了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调节功能的发挥。为此,国家应采取更加灵活便捷的参保方式,并适当降低农村低收入居民的缴费额,尽早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再次,加快城乡统筹,提高统筹层次,让城乡居民享受平等的社保待遇。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带来了劳动者和居民跨地区流动的加快。为适应参保人流动性增强的特点,我国应加快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妥善解决参保人员社会保障关系的跨区域转移接续机制以及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等问题,努力实现不同制度之间的整合与衔接。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逐步实现由市县级统筹到省级统筹,最后再到全国统筹。这样就能打破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保待遇,同时也便于在全国范围内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与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缩小待遇享受水平的差距。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存在地区分割和制度碎片化现象。城乡、地区、行业和群体之间社会保障的缴费额和待遇水平都存在很大差别,这些差别导致了“公平性”的缺失,进一步拉大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为部分积累制,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社会统筹的基本功能是收入再分配,给付水平与职工的缴费额没有关系。个人账户则属于个人自主缴费,缴费额和其收入成正比。在这种筹资模式中,如果剔除社会统筹部分,一些收入高因而缴费高的参保人员得到的社会保障净收益反而多于低收入者。为此,应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承受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的筹资与补偿机制,逐步加大社会统筹比例,适度降低个人账户的缴费额,并针对不同收入人群制定差异化的待遇确定与调整机制,重点照顾城乡的老人、残疾人及其他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

社会保障专业就业前景: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需求及政府的基本社会政策之一,其目的是使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和失业的情况下,能够从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帮助和服务,是现代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社会保障在稳定社会、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劳动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劳动保障事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因此,当前劳动社会保障系统本身需要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需要一大批具有劳动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人才,需要尽快提高服务质量,努力赶上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与此相对应,对相关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该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是我国全面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急需人才,具有长久稳定的就业潜力。因此,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虽然是一个新专业,但其社会需求十分强烈,需求量极大,其专业发展前景极好。

如果光从专业名称上看,不少人不会将它与管理学联系在一起。可现实却让我们看到,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出身的毕业生竞争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毫不逊色,总能以其特有的个性征服面试官。你也许会惊讶,会不解,但当你了解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后,也许你的疑惑会马上消除。由于该专业要求我们系统掌握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所以在课程上分为了这三大类:一是基础课程,包括英语、人文、哲学、数学等;二是专业基础课,包括国际经济、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等;三是专业课程,包括工资薪酬管理、社会保险、人事心理学、劳动关系、工作岗位分析、劳动市场概论等。除了理论学习外,我们还要跟随老师进行实践,开展调查研究、个例分析等。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方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对口就业的意义上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系统、社保基金、人才流动中心、民政部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等都是较好的单位。我的一个师兄还通过了公务员考试进入机关工作呢。除此,我们还可以去保险公司工作,因为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在某些地方是相通的,开设的课程中也有不少是相同的。据我所知,大部分学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设了经济类课程,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

社会保障就业方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

劳动与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了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生活水平而建立的一种保障制度。 主体是国家和社会,对象原理上是全体国民,但基于国力的限制,目前只实施了一部分。占绝大部分人口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于完善。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学科是培养社会保障及相关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的新兴学科,也是日益重要的新兴学术领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及实践的历史和现状,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管理学与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方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是我国全面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急需人才,具有长久稳定的就业潜力。毕业生可以进入国家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管理部门、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制定与组织管理工作,或者可以进入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者进入法院、劳动仲裁机关等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务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主要担任人事专员、人力资源专员、人事主管、直招海员、直招船员、人事行政专员、人力资源主管、人事经理、人力资源经理等岗位工作。

工资待遇

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43168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 4356 元,其中10年以上工资1000元,0-2年工资3737元,学优工资3962元,3-5年工资4513元,6-7年工资7410元,8-10年工资7985元。

招聘要求

针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10000-14999最多,占比100%;学优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71%;初中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100%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就业岗位

人事专员、人力资源专员、人事主管、直招海员月薪8000、直招船员月薪8000..、直招船员月薪8000...、直招船员月薪8000.、招船员月薪8000、人事行政专员、人力资源主管、人事经理、人力资源经理等。

城市就业指数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温州。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147个]、上海[131个]、广州[99个]、深圳[66个]、杭州[48个]、武汉[48个]、朝阳[43个]、厦门[35个]、南京[33个]、重庆[32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温州[5665元]、惠州[5427元]、北京[5312元]、上海[5085元]、烟台[5000元]、株洲[4999元]、潍坊[4642元]、南京[4620元]、天津[4566元]、深圳[4524元]、厦门[4462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管理学类中的公共管理类,其中公共管理类共16个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中排名第5,在整个管理学大类中排名第29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职业规划。

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劳动关系,公共关系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航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

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分析

一、专业解析

(一)学科简介

社会保障专业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专业.本学科综合了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社会保障宏观政策、社会保障管理运行体制、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与管理以及社会求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建设性。

(二)培养目标

1、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现代化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学的历史、理论和研究方法;

3、熟练使用现代检索工具查阅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及时掌握本专业研究的进展,特别是学术前沿的情况;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5、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和办公设备,具备担当国家公务员、行政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

6、参与导师主持的有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文献综述能力,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会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具有较强的定量分析能力;

7、具备各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教学与研究人员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8、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

(三)研究方向

各招生单位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不同,在此以武汉大学为例:

01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政策

02社会保障经济与金融

03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

04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05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

06保险与保障

07风险管理

08企业年金

09农村社会保障

(四)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11法语或212德语

③公共管理学

④社会保障

二、推荐院校

以下院校是该专业研究生院实力较强者,建议选报:

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苏州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河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

三、就业前景分析

(一)就业有保障

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专业成了社会“热门”专业,随着党和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视和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的就业前景不错,而且多属于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系列,一旦真正掌握了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就犹如捧上了铁饭碗,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人事部门及其所属的事业单位,如就业局、社保和医保机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等。

(二)学科的极其重要性

对一个国家而言,社会的安定团结是最重要的事情,而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就需要广大社会保障学工作者们认真地思考和研究,依据我国具体国情,出谋划策,从而实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的可持续性。另外社会保障专业属于服务性学科,它的服务对象是国民,以国民的生老病死为服务中心的,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就业方向

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是我国全面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急需人才,具有长久稳定的就业潜力。毕业生可以进入国家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制定与组织管理工作,也可以进入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者进入法院、劳动仲裁机关等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务工作。

五、相近学科

与社会保障相关的二级学科有: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

六、课程设置(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

主要课程有:

(一)学位课

1.政治理论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2.外语课:第一外国语、专业外语

3.公共基础课:《社会保障学》、《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4.专业基础课:《公共政策专题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二)必修课

1.劳动经济学

2.劳动法专题研究

3.公共管理专题研究

4.社会保险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