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上户口 办房产 2016告别“代耕农”(2)

进修社 人气:2.11W

前不久,黄林得了急性胆囊炎,住了十天院花了6000多元,而自己只有在老家信宜办了农村合作医疗,在珠海住院报不了,只能全部自掏腰包。

珠海上户口 办房产 2016告别“代耕农”(2)

最头痛生病的还是黄宗金这些老人,一旦生病,就只能靠儿女出钱。“10年前,我们生活上与当地人没啥差别,但现在老了差距大了,当地老人一个月养老金有 500元多,而且年终有分红,我们按老家农保标准,一个月才60元。”黄宗金说,自己有几十年烟瘾,但现在老了手头上没零花钱,烟也戒了。“他们三五成群结队出去旅游,我们哪敢”

养老看病还不是最大问题。早些年珠海一些镇区允许代耕农购宅基地自建房,但部分代耕农那些年没建,现在想建政策又不允许。陈海石等人虽然硬是建起了房,但由于没有当地户口,房子成了违章建筑,多年都通不了电,靠点煤油灯过日子。目前虽经多方努力,陈海石等人家里通了电,但电线是从附近工厂接驳的工业用电,一度电2.5 元,比居民用电贵三倍,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不敢随便开。

买来的当地身份

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草郞村,早已无田可种,年轻人大多就在村子附近的工厂里上班,老人看家带孩子,打牌,偶尔收下房租。

而这里聚居的大多是曾经的代耕农,如今大多成了当地村民。斗门曾是珠三角的农业大县,有过万的代耕农扎根,当年一些镇鼓励他们购买宅基地建房,作为回报购一块宅基地全家户口迁入本村。上世纪80年代末,杨华标兄弟姐妹六人就是那时跟随父母从阳江来到这里做代耕农的,1992年父亲花了4000元买了一块宅基地,在这里建起了一栋四层楼的房子,全家8个人的户口也随之解决。平日,杨华标在厂里上班是一名园林师,回村却是村民小组组长,因为他有本村户口,村民把他选为组长。

有人当上政府官员

24岁的第三代代耕农冯丹妮,现在是草郞村支部书记助理,她说幸亏父亲当年买了块宅基地,让她成为本地人,才有资格在珠海参加高考,大学毕业后回村当了一名村官。代耕农出身,在当地如今官做得最大的是该村的岑道文,落户成为村民后,岑道文先是当了兵,后来当了多年的村支书,如今已升为镇政府国土城建办副主任。

草郞村现任主任黎叔说,截至目前该村共有1000多名代耕农落了户,绝大多数是前些年通过买宅基地方式入户的,不只是上学、社保等问题,只有入了户在当地才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但目前还有800多人没落户,别说当村干部,就连选村干部的权利都没有。

除了购买宅基地,前几年珠海尚有购房入户的政策。而从2007年以后购房入户的政策取消了,这条路也被堵了。黎叔介绍,本来代耕农入户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与本地人联姻,但是由于广东人的传统观念,不想做上门女婿,通过这种方式落户的多是女性,男性代耕农即使娶了个当地人,还是不愿就此把户口迁过来,所以也有不少家庭虽说在家里是男人当家,但在村里登记的户主是女的,因为她家男人不是本村村民。

落户珠海

不再漂泊“他乡”

记者从珠海市政府了解到,据统计,1978年至2003年期间,边远山区及周边省市共有约5271户、14730名外地农民(含代耕农本人及其配偶和子女)先后到珠海替人耕种土地,在这些人中,早年通过各种方式约有2600户、5385人已办理珠海入户手续,仍有2671户、9345人身份仍是“代耕农”。

珠海出台《意见》,让这近万名最后的“代耕农”看到了希望。根据《意见》,代耕农如满足在本市有固定住所、无违法生育子女记录或虽违法生育子女但已按政策处理完毕、无严重违法犯罪记录等条件,准许未入珠海市户口的代耕农及其配偶和直系亲属迁入珠海市非农业户籍。《意见》还就住房问题明确,新迁入该市“非农业”户口的代耕农在原代耕所在镇(街)范围内的集体土地上已自建的房屋,经房屋所在地村(居)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经审核后可补办确权登记手续。

近日,记者从珠海市金湾、斗门等地区了解到,当地正在加紧确认这些代耕农的身份,按市政府要求,力争到2016年12月底前,基本解决珠海全市代耕农问题。

最后一批近万名代耕农,转入珠海“非农业”户口后,与本市城镇居民享有平等的劳动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险、住房租购、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老人黄宗金说,成为珠海人后直接的好处就是养老金比老家的标准多得多,生病住院无须再跑回恩平才有得报销。这是他2016年的新年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