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记者节感言范文

进修社 人气:3.05W

11月8日记者节,对于每一个记者来说这都是一个神圣的日子。相信大家对记者节也有很多的感言要说吧,如下就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年记者节感言范文,欢迎阅读!

2016年记者节感言范文

  篇一:2016年记者节感言范文

记者沦为了“弱势群体”,分明是一声不和谐音符,据说让领导不大高兴。

记者节是在中国是除了“护士节”、“教师节”之外的第三个行业性节日。大凡政府或社会为一个行业设个节日,与其说这个行业非常重要,不如说这个行业非常辛苦。医生与护士相比不重要吗?为什么不设个医生节?为什么不设个“公仆节”、“老板节”?

有人常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这是受了西方歪理邪说毒害的结果,很可笑!在民主国家,媒体掌握着舆论监督权,是相对于立法、司法、行政权之外的“第四种权力”,记者可以被认为是“无冕之王”,没有问题!但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媒体只是党的喉舌,这是比较准确的定位。喉舌,只是喉舌而已,没有脑子,让说什么说什么,让叫几声叫几声。这算哪门子“无冕之王”啊?

目前正值报刊征订之时,报刊办得怎么样,读者和市场的选择才是实实在在的检验标准。媒体的尴尬之处在于,说是机关吧,财政却不拨款,需要自己在市场上觅食;说企业吧,又不能完全走市场化的路子,一派官衙作风。所以有人说,媒体是还没有倒闭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已经溃不成军、所剩不多,媒体却无法像国有企业那样改制,又不得不面对市场,所以举步维艰。

我向一个同学推销某个定位一直不准的报纸,同学说:“这个报纸白送我也不要!”报纸办到这个份上,我不知道摆成绩唱高调自欺欺人究有何益!

当然,过节了,为了“鼓劲”,大家说说场面上的话,也未尝不可。但是,我认为,如果大家都能讲讲实话,更为可贵。我相信“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认识不到不足,即使认识到了却不敢承认、不敢正视,尤为可悲。

按说,大家无论从事哪个职业,都是靠劳动谋生,职业本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别,又何必为某个职业设个节日?如果为某个职业设了节日,大概是因为这个职业既重要又辛苦,而且充满了风险。媒体和记者遇到的风险很多,也很复杂。一是容易遭罹政治风险,如因为信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结果犯了“政治性”错误;二是容易遭遇人身危险,如因为揭露某黑幕而得罪某团体或个人,轻者被打,重者锒铛入狱;三是易犯技术性差错,别小瞧这技术性差错,一字之误,轻者被降职罚款,重者会丢了饭碗……

从这一方面来看,设个“记者节”,也算是社会对这个高风险行业的一种抚慰。在第8个记者节来临之际,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就“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发出通知指出:“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扰、阻碍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似乎给了记者们一柄 “尚方宝剑”。但我认为,就这么空泛的一句话,不可能有什么法律效应,也不会真正能够保障记者的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宪法第三十五条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呢!

尽管传统媒体目前处境艰难,但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用不着说那些漂亮的口号,为了生存,也要将报刊办好!毕竟,读者才是媒体的衣食父母。都说南方的一些都市类报纸思想解放、敢说真话,与其说他们“铁肩担道义”,不如说他们是为生存所迫。走向市场的报纸,必须敢于报道真相、说出真话、为人民代言,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否则,你的报纸就订不出去,就没有影响力;影响力小了,商家谁还来做广告?

今天是记者节,匆匆在博客上拉杂瞎扯几句,算是个人感言,只与二三博友交流,实不足与外人道也。

  篇二:2016年记者节感言范文

从事新闻工作整整13年了,说实话,许许多多事情早已成了过眼云烟,唯独有那么一两件事,却一直留在了我的心底,这些事情教育我,拥有爱心和责任对一名新闻工作者是多么重要。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的夜晚,是星期天,我在单位上夜班。正当我急急地赶写着“昨夜今晨”的稿子时,热线电话铃声突然响起。电话的那头,传来一位女士焦急的声音:广播台的同志,快,快,帮帮忙,我的儿子不见了,走丢了!他才8岁呀,怎么办呢,怎么办?这位女士边说边哭出了声。我抬头看了一下墙上的钟,时间已经过了凌晨。迷路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新闻价值,我压根儿不想浪费时间了解详细情况,说实话,那时我想得更多的是怎么早点写好稿子早点回家。于是,我用一种不卑不亢但事后想来是多么冷漠的语气打断了她的哭诉,对她说:孩子迷路了得赶快报警,要找警察,明白吗?电话那头的哭声戛然而止,静默了那么一两秒钟后,电话挂断了。

写完稿子回到家已经凌晨1点多了,和往常一样,我没有多想什么,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几天之后,平湖的一位民警来访,偶然说起,一个小男孩,刚刚上小学一年级,寄居在平湖城关镇亲戚家。他的妈妈在乍浦打工。妈妈为了多赚一点钱,没日没夜地加班,根本抽不出时间来看他。他多么想妈妈啊。一个星期天下午,男孩作了一个重大决定,要到乍浦去找妈妈!他想,只要沿着公路走,就一定能够到乍浦,能够见到妈妈。可是,对一个才8岁的孩子来说,乍浦是多么遥远啊,他迷路了。天完全黑了,他又冷又饿又怕,在公路上徘徊……他想,也许他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男孩的母亲,在深夜下班之后,从亲戚那里得知了孩子不见的消息。心急如焚的`她不知如何是好。平时宿舍里没电视,只有一台收音机,她想起了电台的那个号码,她急急地拨了过去……可是,她得到的回答是应该找警察……她试着找警察,可对一名外来打工妇女来说,谈何容易。等到民警得知消息,辗转找到她的儿子时,天已经蒙蒙亮了。孩子晕倒在路边,睫毛上的泪水已经结成了霜花。孩子被火速送到医院抢救,还好很快就苏醒了,母子相见,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有泪水像潮涌一般,流个不停……

得知这一切,我坐在那里,像是被电击了一样,我的右手紧紧地握着,我真想给自己狠狠的一拳!并没有人知道那个晚上接电话的人就是我,可我无法原谅自己。在那个晚上,我本应该给予这位母亲及时的帮助,哪怕只是告诉她一下派出所的电话,也许就可以大大缩短找到孩子的时间,而在被耽误的这段时间里,孩子随时可能发生不测……

我开始反思,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是什么?特别是当你被一些所谓的光环所笼罩,晕晕然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时候,究竟什么是你的立身之本?

后来,又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少事情,我终于领悟到,选择了新闻工作这一职业,就意味着你的生命将与从前的你不同,你在朝着另一个人,一个品质上、质量上更高的人靠拢。而这个人,最应该拥有的就是爱心和责任!

  篇三:2016年记者节感言范文

“记者节”定在意蕴着收获的深秋,她的莅临让我们充满喜悦和激情。

我们举杯祝贺,一起感动着、惦念着,一起回望过去的岁月。我们共同见证了恩施的改革发展,目击了恩施的日新月异;我们也共同关注着社会,感受着生活,也一起在风雨中走过,并且用心记录着。

我们为“记者”这个称号自豪——新闻宣传工作,如同一叶风帆,为全市的发展鼓劲;如同一个号手,吹响奋进的号角。做好全市新闻宣传,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载着中国硒都发展的每一个脚印;每一篇稿件、每一个镜头,都书写着恩施的光荣与梦想,都是我们为恩施呐喊助威的铿锵鼓声,都将成为永不褪色的缤纷画面。

“三大战役”、“三张名片”,以及所有的新闻活动,我们都参与了、经历了、见证了、记录了。我们已经数不清多少次采访归来深夜赶稿,多少次加班;为了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版面、一个创意,我们反复琢磨反复讨论。我们忙碌,但是我们幸福,因为恩施的发展有我们的一份力量,每想到这一点,心中都有一种自豪悄然萌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们深深懂得,社会对新闻工作的尊重和认同来自这份职业的特殊性,更来自于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职业道德操守。为此,我们时刻不忘身份,落笔不忘责任,始终保持着为恩施的改革和发展呐喊、高歌的热情。我们为自己所肩负的参与恩施发展的历史使命而骄傲!

11月8日,记者节。以职业为节,为了记者的光荣,也为了光荣之后,脚步更从容。作为记者,在中国是幸运的。是的,在这里,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在这里,30年走完了国外近百年的发展路程。所谓的“幸运”,不仅是事件多、新闻多,也不仅是能记录下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重要的是,能够参与进来,在风云激荡中,成就记者的职业价值,成就作为记者的人生价值……

所以,记者的光荣,并不属于一己,而是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个伟大的国度。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为“亲自”,也可解为“曲身”:面对伟大,个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满怀谦卑?细数光荣后,请束之高阁,在这个幸运的时代,从容前行。

这是个幸运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时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这是十七大报告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判断。因此,不能不提到来自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普利策的比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这个比喻,当下中国的记者,尤其该牢记于心。在这个复杂的时代,光荣只属于过去:船头的瞭望者不需要太多行李,他需要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支善于表达的笔,或许,还需要一副能嚷嚷的好嗓门……从容,是为了自己的脚步,也是为了国家这条大船的征途。

然而,这也是这样一个时代:很多人汲汲于名,碌碌于利。刚刚发生的“排队领封口费”事件,虽然只是个别行为,但仍然让人警醒。金钱、权力,总有着大于想像的诱惑力。然而同时,绩效考核、评价稿费、收视大战、末位淘汰……也让“无冕之王”倍感压力。这些,也需要记者们坦然面对,既须谨记记者的节操、坚守道德的底限,也须争取自己的权利、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些,与做“船头瞭望者”,同样重要。

实际上,记者,像教师、工人、农民或者公务员一样,本来只是一种职业。种种光荣,与其说是人为赋予的光环,不如说是由职业派生的责任。记录社会前进年轮,推动巨轮前进,发现暗礁浅滩……说到底,这些,都不过是“记者”这个职位的基本要求。做得好,是应该;做不到,是失职。因此,更需要看轻光荣,从容迈步。

我是一名编辑,游离于“记者”的边缘,但我想,谨以此与记者们共勉!

  篇四:2016年记者节感言范文

去年记者节,是因为一个报道没有出来而有感慨,今年的记者节是因为一条祝贺短信而记得,当然,今年记者节也是碰巧,刚刚也有自己一个专题报道出来了,但因为是关于政协副主席之死的,所以一上午领导来电话,还是搞得人有点担心,生怕触及政治,可说,记者节,不是记得是媒体同业者的一个节日,更多是让我们记得,我们对于社会的责任,同时也感慨在当下的这个环境里,媒体的生存,媒体从业者的发展。

记者,是一个让人荣耀的称谓吗?但在体制内,很多人都自谓是记者民工,在社会上又出现封口费一事,真真又是让人感觉有点自甘堕落。记得研究生毕业那会,虽然有很多机会,但作为导师五个弟子的唯一一个去了媒体的我来说,是对自己一个信念的坚持,还是对老师的一个安慰呢!至今,或许我不是最好的,但在于学新闻的,难道理想不是做一个优秀的记者吗?理想与现实,考虑眼前利益,其实也着眼于发展前途。

做记者,不仅在于外部环境,同时也在于媒体自身的环境。面对利益诱惑,面对阻扰,面对重重的探访真相的困难,作为一个有想法,有坚持的记者,或许我们都可以克服,但如果再加上自身的环境,我们所寄生的媒体环境也是一点都不理想,那我们,工作是否就真是就为了谋生呢?在我身边,在我的同行圈里,我感觉,除了养家糊口,大部分人心底里其实都还是有些精神寄托的,这一点精神寄托,不仅在于我们在探寻真相,报道老百姓关心的新闻或是满足老百姓的娱乐享受,更实际的,其实还在于我们其实可以帮助到人,我们有一种工作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来自于心里,来自尊重,来自于社会及人们对记者的期望。所以,话说回来,记者行业,这个行业是有职业信仰、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但如果在整个社会舆论环境,生存环境变得更糟糕的情况下,我们的坚守,难道就是能超脱现实的吗?

在对记者有太多寄托、太多期望的同时,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对于民众的人心呢?每一个人,除了职业的这个身份之外,每个人也都是社会民众的一员,对家庭,对亲朋戚友,对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人,我们是否又都保持了一份人心呢?这人心,是人的善意、是人的爱心、是人的怜悯之心,是人的上进求尊重之心。每个人,都希望活得有保障,每个人也都希望活得有尊严,所以,对于记者之期望,是一份要求,也是一份自身的担当,记者与民众有区别,但同样,民众也当有自身的要求。民众媒介素养,或许说的是一个专业问题,是公民素养问题,但如果大家都想生活得好一点,都想在保障自己权益方面有公正对待之时,那就不仅需要对记者有要求、有期望,同时也在于每个人都希望记者那样一样希望自己,这样,记者不仅可以做得更有希望和更专业,同时我们大家也都能生活得更好。

希望与失望同在,荣耀与失落同行,记者工作是一份光荣,也是一份辛苦,在记者节说记者,不仅在于媒体从业者的要求,同时也在于民众的期望和努力。环境,不单独是你的,我的,而是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