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

进修社 人气:6.61K

【摘要】随着青少年暴力攻击事件日益增加,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成为关注重点。本文通过调查与实验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内隐攻击性的倾向,且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外显攻击性表现不强,在具体方式上有性别差异,并发现了与高攻击性有关的某些人格特征,以期对大学生人格教育提出启示。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

【关键词】内隐攻击性     外显攻击性       人格特征。

近年来,大学生攻击伤人、残害小动物的事件屡见不鲜,使得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越来越关注,根据已有资料显示,几乎所有存在暴力攻击倾向的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因此,对大学生的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攻击性的定义在学者中还没有统一定论, Sigmund Freud认为,攻击是人的一种求死的本能。Bandura认为,攻击是导致个人受伤或财产受损的行为。而我国学者高桦就认为,攻击性是人发起攻击的心理特征,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分析,本研究对于攻击性的界定是:攻击性是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心理特征,在一定条件下,攻击性将转化为对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行为。

由于攻击性本身的危险性和隐藏性,使得研究者难以掌握真实的一手资料,所以除了使用调查法与观察法,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开始应用于攻击性的研究领域。1996年、杨治良等人采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借鉴研究内隐记忆的任务分离范式,发现攻击性行为也存在实验性分离,证实了内隐攻击性的存在。也就是说个体潜意识中存在着一种攻击性的倾向,这种内在的倾向潜在的对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判断、行为表现产生影响。因此只有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大学生攻击性进行研究,才能够拓宽研究视野,使人们对攻击性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

以往的众多研究发现,攻击性对很多个体来说都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质,并且发现人格对于个体攻击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关于人格因素与内隐攻击性的研究却鲜有见到。因此,本研究尝试对与内隐攻击性有关的人格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提出更全面的启示。

一、研究过程。

1.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四川2所大学随机选取人数为50~60人的自然班5个,在学校老师的配合下,统一讲解指导语,进行实验,同时发放问卷共252份,全部收回。经分析后,剔除无效问卷25份,得到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达到90%。其中男生92人,女生135人。

2.研究工具。

被试基本情况表,包括被试的年级、专业和性别;外显攻击问卷;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偏好组词实验。

问卷选用江西师范大学倪林英在其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中修订的Buss& Perry敌意量表。修改后的该量表由23道题目构成,共分成四个维度:愤怒(7题)、身体攻击(6题)、敌对(7题)和言语攻击(3题)。问卷采用5点计分,其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很符合,分数越高,表示外显攻击性越强。

在正式施测之前,进行了试测,验证了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偏好判断法是给被试提供一定材料,让被试判断对该材料的好恶情况,但其真实的实验目的是通过被试给出的好恶反应来考察被试对某种特定社会性信息的`敏感程度或偏好,从而揭示内隐社会认知的某种特征。偏好组词实验是在偏好判断和词干补笔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的方法,朱婵媚等人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偏好组词法测量内隐攻击性的有效性。

在实验之前,筛选实验用词组。挑选50个词频相近的常用词组(25对):25个为攻击性词语; 25个为中性词,词中的探测字相同。请10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从这些词组中选择出配对最符合攻击性和中性要求的20对作为试验用词组。通过词频比较,差异不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被试习惯选择常用词的倾向。为了识别随意作答,另增加20个干扰字作为词干的备选项。另准备练习用词组5对,其与实验内容不相干但形式相同。上述所有词组均由2个字构成。

将所有词组分别制成连贯的PPT,其形式是第一页呈现探测字,紧接着的一页呈现与探测字配对的目标字,目标字中含一个与探测字组成攻击性词的字、一个与探测字组成中性词的字、一个干扰字。

制作时,目标字采用拉丁方设计排列以避免呈现的空间误差。每一页PPT的呈现时间为1秒,间隔为3秒。

3.施测。

在任课老师的帮助下,统一发放总问卷(内含被试基本情况表、实验答题纸、外显攻击问卷和16PF人格问卷),由主试说明统一的指导语。

在正式施测前用多媒体给被试呈现练习用词组的PPT,使被试适应实验的模式和时间的快慢。

正式施测时用多媒体给被试呈现实验用词组的PPT,要求被试快速在目标字中选一个字与探测字组成词并把所选字的编号写在答题纸上相应的位置。

4.收回问卷。

整个实验持续时间约5分钟,实验完成后要求被试填写问卷,填写问卷时间约45分钟,整个过程持续约50分钟, 50分钟后由主试统一收回问卷。

5.数据处理。

实验结果按照信号检测论的指标———击中率(选择的攻击性词的数量除总的词组数量)———作为判断标准,击中率越高,则表示被试的内隐攻击性越强,反之则较弱。

问卷数据输入SPSS11.5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特点。

全体大学生被试在快速判断的时候,对攻击性词的偏好要高于对中性词的偏好,并且经过差异显著性检验,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2. 341, p=0.

020),说明全体被试更偏好攻击性词,具有攻击的倾向性。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攻击性词的击中率差异不显著(t=1.901, p=0.059)。

2.大学生外显攻击性的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接近2/3的大学生在外显攻击性上的得分在3分上下,趋于中间水平,又有近1/3的大学生在外显攻击性上的得分在2分上下,攻击性水平偏低,剩下的仅有不到7%的被试分数达到了4分上下,攻击性水平偏高。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被试在外显攻击总分、敌对和言语攻击维度上,男女大学生都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愤怒维度上,男大学生显著低于女大学生(t=-2.210, p=.028);在身体攻击维度上,男大学生显著高于女大学生(t=2.327, p=.021)。